新手爸媽們對於嬰幼兒發燒一定很緊張,到底幾度才算是真的發燒呢?

根據國民健康署及兒科醫學會的文獻資料,發燒依不同量測位置定義如下:

  1. 核心體溫(肛溫或耳溫) ≥38.0度C
  2. 額溫或口溫 ≥37.5度C
  3. 腋溫或背溫 ≥37.2度C  

一般情況下,核心體溫的量測,即肛溫或耳溫較為準確。未滿3個月的嬰兒,耳溫和核心體溫相關性較差,可以考慮量測腋溫或背溫。量測耳溫時,因為耳道可能有耳屎阻塞影響測量,所以若量測到二邊溫度不同時,應以較高溫的那側為主。此外,如有中耳炎的情況,發炎的那側耳朵也不適合量測體溫。

為什麼會發燒呢?

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位於腦部的下視丘(hypothalamus),一般正常情況時會維持人體的平圴體溫在37度C左右,並隨著人體活動度和日夜時間不同而有波動。通常發燒有二大類的原因:

一、發炎反應

發炎反應使腦部下視丘體溫定位點上升時,下視丘會把體溫設定在38度以上,人體的肌肉組織就會發抖以產生熱量,同時四肢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散失,讓身體體溫上升,所以在快要發燒前,常常可以看到孩童的四肢冰冷或發抖。發炎反應會由感染症或非感染症造成。

  1. 感染症:最常見的原因,如病毒感染(例如感冒)或細菌感染(例如蜂窩性組織炎)。
  2. 非感染症:如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等)、或腫瘤引起的發炎反應。

在人體被病菌感染的狀況下,體溫的適度增加也可以協助身體免疫細胞對抗外來病毒或細菌。過度退燒不一定是好事。

二、非發炎反應(身體熱量太高無法及時排出)

例如在炎熱的環境下穿太多衣服、過度包裹嬰兒、運動等也可能使體溫上昇。這時的體溫定位點是沒有改變的,會發燒是因為身體熱量來不及排出。最嚴重的情況便是在炎熱酷暑下在戶外工作且沒適當補充水份導致的中暑。

孩子燒了又退,退了又燒。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舒服一點呢?

這三個時期是發燒必經階段,爸媽們可以依照孩子的情況參考上圖的處置方法,讓孩子更輕鬆地度過發燒的不適。

發燒一定要吃退燒藥嗎?

發燒會不會變笨?傷到腦部呢

根據兒科教科書及目前文獻資料,沒有證據顯示41度C以下的發燒會對腦部的神經組織發展造成傷害。早期常說的燒太久會燒壞腦袋,其實是因為該發燒是由腦膜炎或腦炎所引起,造成腦部傷害的是腦膜炎或腦炎本身而非發燒。

超過41度的發燒較少見,其成因有機會和下視丘疾病或中樞神經系統出血有關,建議積極使用藥物退燒並且需要進一步就診由醫師評估。

何時要考慮退燒?

體溫升高可以提昇人體免疫力對抗細菌或病毒,在生病時發燒未必是一件壞事;而且體溫的高低也和疾病的嚴重度沒有絶對的關係。適度的發燒反而可能讓孩子們的疾病更快痊癒喔。
  1. 超過41度C的發燒: 需積極使用藥物退燒
  2. 造成明顯不舒適的情況時:如發燒合併頭痛、身體酸痛時,因口服退燒藥本身也是止痛藥,可以緩解不適感。反之,如果孩子有發燒,但精神好、食慾佳,沒有明顯不舒適感,是未必一定要退燒的。也常有說法說,38度C~38.5度C可以觀察看看、38.5度C~39度C吃口服退燒藥,39度C以上用塞劑,這類說法其實並不正確。不應只依照體溫的高低去決定是否要使用退燒藥,而是以孩子的精神活力和食慾等去綜合評估。例如一個發燒39度的孩子精神好、食慾好,活力佳也睡得好,我們大可以放心讓他休息,不用強迫吃退燒藥;反之,一個輕微發燒38度的孩子如果有明顯不適,適時藥物退燒也可以緩解一些不適感。
  3. 本身有一些慢性疾病的孩童,如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戓代謝異常疾病等,因為發燒可能會對其身體造成一定程度負擔,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如發燒超過38度即可以考慮提早藥物退燒,減少身體負擔。

退燒方式的選擇?

物理性退燒法:

如冰枕、退熱貼或溫水擦拭等方式來達到協助散熱的方式。這種退燒法適合在非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如中暑),因為中暑是體內的熱量太多排不出去,藉由物理性降溫是很有效的。

然而一般發炎反應(如感冒)所引起的發燒,是腦部體溫定位點的改變,是大腦命令身體要想辦法產熱來達到體溫增加,選用物理性退燒並沒有辦法降體溫,尤其是體溫正要上升時(身體開始畏寒顫抖時)如果使用物理性退燒可能使身體更加不適(畏寒時適當保暖會較舒適)。當然,如果在退熱期,孩子如果覺得冰冰涼涼的退熱貼很舒服,這個時期使用也並無不可。

藥物退燒法:

1. Acetaminophen常用藥即錠劑的普拿疼(Panadol)或藥水安佳熱(Anti-Phen) :

必要時每4~6小時可以給予一次。

2.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常用藥即錠劑伊普錠(Ibuprofen);藥水依普芬或炎熱消(Ibuprofen syrup);兒童退燒塞劑(Voren supp.):

同類藥必要時每6小時可以給予一次

退燒藥可以直接降低體溫的定位點來達到退燒效果。也因此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如感冒),一般建議優先以藥物退燒較為適合。

口服退燒藥或肛門塞劑藥物退燒效果沒有明顯差別,一般以口服藥優先,如果患者有嚴重嘔吐或兒童拒絶吃口服藥情況下,再考慮使用塞劑。

發燒沒退是不是藥沒效? 什麼情況要盡快就醫?

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發炎反應,其中病毒感染又占了絶大多數。例如感冒(即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急性腸胃炎(如諾羅病毒)等,這些病毒感染是會自行痊癒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可能持續數小時到數天(大多3天~5天內)都可能。口服藥的療效大多僅數小時,當藥效退後又再次發燒是非常常見的事。

需要及早就醫的情況包括:未滿3個月的嬰兒發燒、呼吸喘、大於41度的發燒、退燒後精神食慾仍明顯下降或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意識改變或步態不穩等情況應該盡快就醫;如果發燒持續超過48~72小時也建議就醫或回診評估病情狀況和由醫師確認是否有其它併發症。

參考資料: )兒童發燒問答集 (第二版) | 兒科衛教 | 臺灣兒科醫學會 (pediat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