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個沉默的器官。通常需透過定期健康檢查,來早期發現肝臟的疾病。

抽血發現肝指數高就一定是肝臟出問題了嗎? 讓我們簡單說明一下肝指數的意義

什麼是肝指數

肝指數AST(又稱GOT)、ALT(又稱GPT)是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檢查的項目之一,也是一般成人健康檢查時抽血幾乎都會檢驗的項目。肝指數常被稱作肝功能指數,但其實肝指數並不代表肝臟的功能,而是呈現肝臟細胞受傷或壞死的程度。ALT(GPT)較專一存在於肝臟;而AST(GOT)存在於肝臟以及骨骼肌、心肌,腦部、腎臟等。也因此抽血發現肝指數高,未必一定是肝臟發炎,骨骼肌等其它部位發炎的情況也是可能的。醫師會根據抽血報告、病史詢問及進一步的身體檢查判斷發炎的可能原因。

造成肝指數上升的常見原因

  1. 病毒性肝炎: 如慢性B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或急性肝炎等。即肝炎病毒造成肝臟細胞的受損引起的肝指數上升。
  2. 酒精性肝炎: 肝臟是代謝酒精的主要器官,在酒精代謝時產生的代謝中間產物可能會引起肝細胞發炎。對長期大量飲酒的人,反覆的肝臟發炎也可能引起脂肪肝或是肝硬化。 酒精性肝炎的人其AST/ALT比值常大於2,可以做為診斷時的參考。
  3. 非酒精性脂肪肝: 指的是不喝酒或很少喝酒的人,在腹部超音波下或病理檢查中發現有脂肪堆積的情形。目前形成的確切原因還不明,但肥胖、糖尿病或有胰島素阻抗、高血脂的人風險較高。
  4. 其它肝臟原因: 如藥物引起的肝炎、自體免疫性肝炎等
  5. 非肝臟原因: 如激烈運動(因骨骼肌也含有AST)、心肌損傷(心肌也有AST)等

肝指數上升的進一步評估

  1. 病史相關: 家族或本身是否有肝臟疾病;是否有喝酒習慣;是否有在服用任何藥物或中藥、草藥;是否有使用毒品等
  2. 身體檢查: 除了一般身體檢查外,醫師也會評估是否有肝脾腫大、黃疸等情形
  3. 抽血檢驗: 進一步評估B型肝炎、C型肝炎、黃疸指數和其它肝膽生化檢查
  4. 超音波檢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B型肝炎疫苗於民國73年開始逐步施打於高風險的新生兒,於民國75年開始新生兒全面施打。在此之前,台灣民眾有B型肝炎帶原的比例高達15%~20%。因此國健署有提供45歲~79歲民眾,終身可以篩檢一次B型及C型肝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避免病毒型肝炎導致的肝硬化、肝癌風險。對於抽血發現有異常肝指數上升的人,醫師也會進一步檢測病毒型肝炎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成人預防保健